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寫給「愛台十二建設」的一封信:血淚平地森林園區

2011年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森林年」,林務局也在今年初推出了台灣第一個平地森林園區-位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這裡曾經是台糖的甘蔗田,休耕多年後重新規劃,成為佔地一千公頃、大約有四十個大安森林公園那麼大的台灣第一座平地森林園區。


多了一座公園原本是件好事,也符合馬英九競選時提出的「愛台十二建設」,但在林務局和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文宣裡沒寫到的是,這一大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在成為甘蔗田之前,原本是Pangcah人的土地,名叫Karowa。這片土地是最平的良田,是最精華的地段,堪稱Pangcah人的首都。族人們在這裡耕種生活了三百多年,遭到日本人驅趕才被迫離開,到附近另尋狹小貧瘠的土地棲身。


文宣裡也沒有寫到,日本人來的時候,Pangcah人並沒有同意出讓土地,部落原首Weh Talafafaw一直帶領族人抵抗日本人侵略,經歷多次武裝抗爭,不斷推移雙方界限,最後與日本人約定,糖廠開發最北只能到阿羅朗,然後帶著族人到阿羅朗以北尋覓新耕地。


最重要的不願面對的真相是,日本人投降以後,國民政府接收糖廠,也順便接收了這些土地,而且還持續向周邊擴張,繼續驅趕Pangcah人。Pangcah人就這樣連續被驅趕了幾十年,糖廠的土地早已超越原本日本人與Pangcah人約定的界限。


Pangcah人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放棄,由一群Pangcah老人家蒐集了很多資料,把父祖輩口傳的部落歷史、多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經驗都詳細記錄下來,希望能有一絲機會,能討回這片土地。


在老人們的口述中,每次好不容易找到的土地被剝奪,族人只能自己想辦法,繼續尋找勉強可耕作的土地,部落就這樣分散了,許多人都消失了,原本的文化、生活和語言也因此慢慢流失。


這是這片土地上的真實歷史,但是由林務局和台糖公司合作的、光鮮亮麗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抹去了這一切,他們的網站、文宣和記者會裡完全沒有提到這片土地原本是屬於Pangcah人的,也沒有提這一百年來糖廠是怎麼取得這片土地的,彷彿這片土地是沒有歷史的、無主的土地。


而且這片美麗的平地森林園區是被規劃成「樂活森林園區」,計劃服務的對象顯然不是當地人,而是來自都市的觀光客。


讓平時生活緊張的都市人多一個地方可以放鬆,真的沒什麼不好,但這個園區是以搶奪來的土地蓋成的,以Pangcah人一百年的流離失所做為代價,來這裡的觀光客是踩在Pangcah人的鮮血和眼淚上面,他們真的能夠放鬆?真的能夠「樂活」嗎?如果他們能的話,這又是什麼樣的樂活呢?


五月初國民黨中常會當中,中常委們都很憂心原住民現今的處境,廖萬隆中常委才會建議要想辦法保持原住民血統的精純。但是看看「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這個例子,原住民之所以會貧窮、之所以會流離失所、之所以要到都市謀生、之所以會失業困頓,是因為在國家的錯誤政策下被剝奪了原有土地,這才是原住民今天問題的核心。


如果這塊土地還屬於Pangcah人,族人只要耕種就能維持生活,不需要到外地流浪,也不會有文化語言流失的問題。如果這塊土地還屬於Pangcah人,族人可以自己規劃經營更有Pangcah特色的樂活園區,收入屬於部落所有,族人就不再貧窮。如果這塊土地還屬於Pangcah人,族人可以嘗試發展其他更有創意的小型產業,不一定需要一個面積一千公頃的大園區。


我並不反對開發,但在開發之前,請先把土地還給Pangcah人,讓Pangcah人有機會自己當主人、自己當老闆,自己規劃更有Pangcah特色的森林園區、樂活園區、民宿園區、生態園區,什麼都好,請先把搶奪走的土地還給Pangcah人。


和解之後,才能牽手,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沒有和解,就不會有共同的美好未來。



延伸閱讀

凝聚還地共識 阿美青年走訪東岸12部落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守護傳領 太巴塱青年為Sra而走 | 原視新聞
空殼原基法? 部落青年為土地奔走 | 苦勞網
20110901 公視中晝新聞 太巴塱青年站出來 要為土地而走 | 公視中晝新聞
政府搶土地 部落青年「戰」出來 | 立報
太巴塱青年站出來 要為土地而走-Yahoo!奇摩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