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2011/7/30芭崎眺望台 Anu演唱+《Malakacaway 倒酒的人》放映座談



時間:2011/7/30(六)
地點:花蓮芭崎眺望台涼亭

17:00~18:00 港口歌手Anu Anukaliting現場演唱
18:30~20:30 紀錄片《Malakacaway 倒酒的人》放映與座談

紀錄片長度:80分鐘
導演及現場解說:馬躍比吼Mayaw Biho(本人喔!)

歡迎大家光臨芭崎眺望台~~~
與Mayaw Biho相見歡!!



紀錄片《Malakacaway 倒酒的人》預告「這是我喜歡你的酒」




紀錄片《Malakacaway 倒酒的人》
2007/80分鐘/馬躍•比吼
☆2007 南方影展入圍

花蓮的港口部落留存了阿美族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老人​家記得許多古老傳說和歌謠,年輕人的年齡組織仍堅固不衰​,每年的豐年祭和海祭都依古禮進行,還有其他部落不容易​看見的一種族人對阿美族文化的堅持和自信。

年齡組織是阿美族珍貴的集體合作的文化。港口部落的青年​有八個年齡組織,年輕人從15歲開始加入第一年級,之後​每四年升一級,「馬拉卡照」就是第六年級,他們負責各項​祭典的經費和採買,負責準備酒,也負責倒酒。

本片紀錄了從1997年到2006年港口部落三屆的「馬​拉卡照」青年在祭典中的工作,從升級前的聚會和準備,第​一年倒酒的生疏窘迫,第二年的漸入佳境,畢業時的了悟和​不捨。從阿美族觀點呈現喝酒的文化與深層意義。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紀錄片《山裡的微光》

2011 / 56分鐘 / 紀錄片 / HD / 馬躍.比吼

那瑪夏鄉的達卡努瓦部落是楠梓仙溪最上游的部落,也是全台灣最偏遠深山的部落之一,離開高速公路後還要再開車二到三小時,通過大段河床石頭路,越過很容易被沖毀的便橋,才能到達。這裡是阿布娪.卡斐阿那的故鄉,她十歲前,達卡努瓦是沒有電的,阿布娪說,小時候她沒法想像什麼是電,簡樸生活中似乎也不需要多餘的東西。

阿布娪心中有很多希望:希望災後重建可以加快腳步;希望聯外道路和橋梁能夠穩固安全;希望Kanakanavu趕快復原自己的文化樣貌、成為獨立的一族;希望部落婦女能擺脫父權壓制、獨立自主;希望族人起來爭取尊嚴和權益……。阿布娪的每一個希望,前方都有重重困難,但阿布娪仍不放棄希望,她總是盡量去做,一點一點累積。雖然前方的希望很微弱,阿布娪總是引領著夥伴們,一起慢慢地向微光前進。從不放棄的阿布娪散發出來的光與熱,也照亮了許多她身邊的族人。


「八八風災下的原住民女性」主題影展
時間:10月24日(一)
地點: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禮堂
10:35-11:30 《山裡的微光》
11:30-12:00  映後座談
與談人:謝志誠教授  林文玲教授  馬躍比吼

免費入場









































別人是很難想像
怎麼可能
可是我們知道 去年
我們一回來
每個月好像五個
六個 四個 三個
這麼小的部落
不同的
走法
在我的部落 每個月都發生
在我的印象裡面
他們都是那種很純真的小朋友
都比我小 有的比我小十幾歲
怎麼一個一個走

去年的交通其實很不方便
很多人要去就醫 也很辛苦
也有人是因為來不及就醫
就走的

有好幾次是
從外面募集到的(愛心棺木)
然後送到甲仙
我們這邊又要找
車子去接(棺木)

我就覺得它好重
就覺得那個
我覺得那個棺木 太活生生的
看到
我覺得那個真實到
你得也要
很安靜的陪你面對
最底層 最真實 最辛苦的那個
然後他們都是我認識的人

我每次訂完了(愛心棺木)都會把電話丟掉
因為在想 這是最後一次了
可是好像通常 又沒有多久
我又要重新去找那個電話
你知道每次要找這個電話的時候
我就會很痛
就很不想 很心不甘情不願
不想接受

你要接受這個生命就
你要接受你的部落
你部落的狀態現在是這樣
你也要接受你部落的族人是
就是離開了
就是我要接受這樣
不管我不想接受
不管我說 他比我年輕或是
不管我說 他的孩子怎麼辦
我得要接受
我要陪我自己去接受
我不喜歡的
狀況






今年是很多我們的長者
This year, many elders came and
都自願來這邊幫忙搭鳥網
volunteered to cast anti-bird netting
各家族輪流顧小米
Every clan took turns in tending to the millets
所以小鳥 還不太敢進來
so the birds were kept away


明年可能就是要用那種
It’ll be different next year
各家族自己去播種一小塊
Each clan will work on their land
自己家族的小米
sowing seeds of millets
如果說你這邊這家族要播種
If one clan is sowing seeds
我們其他家族可以一起過來幫忙
then other clans will help out
就是像換工一樣
It’s like changing work shifts


最大的改變就是人
People have changed a lot
然說 都各奔東西
Although we went our own ways
可是心裡還是在
our hearts are still here
自己部落的這一塊地
This piece of land in the tribe
感覺 好像凝聚力越來越好
makes us more united
不像風災前
But before the typhoon struck
要邀很困難
it was difficult to get help
現在你要邀族人的話 好像
Now, if you ask them for help
都有心 很樂意
they are helpful
要一起做
and willing to work together




以前小時候不知道
人家怎麼用那個
總不能上去 比如說很高
怎麼綁
一直懷疑
原來老人家是這樣子做的






我突然看到一個深潭
然後很綠
是很穩定的深潭


那個老師就說
Apuu妳應該要相信
其實在妳的內在裡面
有一個很慈悲的
老靈魂






感謝Carole in L'Angleterre提供的英譯




刻板100-011 笠山文學營





去美濃的笠山文學營,可以講原住民的土地問題,有這樣的文學真好​。真不知台灣歷史學界在100年如何看待,中華民國侵略,強佔原​住民土地的事情。





很久沒有吃到,阿路度嗎?來自耀中的分享


這些alotoc都沒有剪屁股怎麼吃啊!






耀中發明新的吃法,把alotoc的屁股在石頭上ㄠ一下​,斷了之後,就吸得出來了。pangcah的人,對吃的​方面真的很會。




如果東海岸的飯店都長得這樣,你怎麼說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刻板100-010 獵人學校




員警死番仔 海基會綁仔 總統府黃參議咆哮等 一連串族群歧視的事件 在中華民國用力慶祝建國百年時 接續上演。 我慶祝百年的方式是 要到各地演講100場 翻轉原住民刻板印象。






尋回祖靈的力量 母語姓名的消失與重生

尋回祖靈的力量 母語姓名的消失與重生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專訪】


▲陳鏞基(左)穿上繡有母語姓名的球衣出賽,戰鬥力更強。(本報資料照片/黃國書攝)


我的名字 我的驕傲  ▲陳鏞基展示繡著原住民名字「Ma Yaw Ciru」的球衣。(謝明祚攝)

「因為使用阿美族母語名字出賽,我才終於知道,原來我的名字馬耀.吉洛(Ma Yaw Ciru)的意思是『幫助者』。」頂著旅美職棒球星光環,以選秀狀元身分投入中華職棒的陳鏞基,今年不但在球場上重新獲得掌聲,更重要的是,他還找到了自己的族群認同。穿上繡著母語名字的球衣出賽,陳鏞基感覺到祖靈力量的加持,並希望藉此帶動原住民球員「正名」風氣。

棒球迷對於陳鏞基可說是如數家珍,一九八三年次、在台東成長的他,二○○四年與美國職棒西雅圖水手隊簽約,一度成為繼陳金鋒後的大聯盟登錄台灣野手第二人,並在各項國際賽事與胡金龍組成中華隊史上最強的二壘、游擊防區「金鏞連線」。可惜其後飽受傷病困擾,陳鏞基遂於去年返台為統一獅隊效力。

走進台南棒球場統一獅隊訓練區,上半季協助獅隊封王過程中受傷的陳鏞基,正積極為下半季復出做準備。一談起自己的「正名」過程,他的眼神彷彿立即亮了起來。

就地取材 漢文名很即興

「我出生時,擔任長老教會牧師的爸爸正好到韓國參加會議,當時會議演講者的名字是趙鏞基,爸爸就乾脆替我取了陳鏞基這個漢文名字。」也就是說,陳鏞基的漢文名字是爸爸「就地取材」的結果,本身並不具有特殊意義。

而在阿美族部落裡,他的名字是馬耀.吉洛。走出部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時,隊友、對手只知道陳鏞基這個名字;回到部落,參加聚會及拜見長輩時,大家都知道馬耀.吉洛。然而,隨著他的球技不斷成長、遠離部落的日子愈來愈多,馬耀.吉洛這個名字也離他愈來愈遠。

「我還在美國職棒拚戰時,有一天爸爸跟我說,如果有機會回台灣打球,他希望我能夠用原住民母語姓名出賽。」把父親叮嚀放在心中的陳鏞基,四年前利用回台機會,首度前往戶政機關,在身分證上加註「馬耀.吉洛」,從此這個名字不再只於部落內使用,而是身分證上與「陳鏞基」並列的官方承認正式姓名。

正名出賽 陳鏞基打頭陣

等到去年陳鏞基真的返國打球,他立即向統一獅球團提出申請,希望向中華職棒聯盟登錄母語姓名,球衣繡上Ma Yaw Ciru出賽。在球團樂觀其成下,陳鏞基成為中華職棒有史以來第一位以原住民母語姓名登錄註冊的球員。

不過,陳鏞基的球衣並沒有全部換為母語名字。「球團擔心球迷不知道馬耀.吉洛是誰,所以建議我一步步來,先從客場出賽開始。」於是,眼尖的球迷逐漸發現,統一獅客場出征時,先發游擊手的背上總是出現明顯的Ma Yaw Ciru字樣,但回到台南主場,球衣名字就又換回了陳鏞基。

祖靈保佑 場上更有拚勁

穿上Ma Yaw Ciru球衣出賽的感覺是什麼?陳鏞基很肯定回答:「一開始感到有祖靈保佑,覺得穿這件球衣比賽就要全力奮鬥,拿出最好成績。」事實上,馬耀.吉洛的確打出了自己的身價,在他加盟之後,統一獅的人氣、戰績都同步成長,不但票房亮麗,更已勇奪上半季冠軍,馬耀.吉洛也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

兩個多月之後,陳鏞基更發現,他跟馬耀.吉洛這個名字已自然結為一體了,「新鮮感逐漸消失後,我反而覺得穿母語姓名球衣出賽是很自然的事,不必再特別強調;而且,也有球迷直接叫我馬耀了,表示球迷已經開始接受我的母語名字,我覺得很高興。」

更重要的是,陳鏞基終於知道母語名字的意義了。「以前不知道名字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吉洛是父姓,二月向聯盟註冊時職棒記者問我,我也答不出來;現在我知道馬耀是『幫助者』的意思,我很喜歡這個名字。」

認同族群 林智勝也更名

從這個名字出發,馬耀.吉洛希望幫助更多原住民球員找回族群認同與自信。他的好友、有「大師兄」之稱的桃猿隊球星林智勝也已註冊乃耀.阿給(乃耀是外公之名,阿給則有疼惜之意,這個名字意在尊敬把林智勝帶大的外公),兩人成為中華職棒唯二以母語名字登錄的球員。「接下來,我希望多幫助花東地區原住民球員建立自信,希望從中華職棒到花東地區,能有更多原住民球員加入我們的行列。」

在中華職棒站穩腳步後,陳鏞基也期待,「等到一年過後,球迷已經慢慢習慣我的母語名字,希望從明年球季開始,我在主場出賽也能穿上Ma Yaw Ciru球衣,讓球迷更加認同我的母語名字。」

從臉書上球迷已經成立「馬耀.吉洛(陳鏞基)粉絲團」,把母語名字放在漢名之前看來,馬耀.吉洛在獅隊主場台南球場威的日子,應該很快就會到來!





族群文化 在命名規則留下印記

族群文化 在命名規則留下印記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台北報導】




▲要求「正名」的原住民大專生,於1992年持布條在台大校園遊行。(本報資料照片)


我的族群我的夢想  ▲行政院於2007年1月17日核定撒奇萊雅族成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族人歡喜握拳慶祝。(本報資料照片/陳怡誠攝)

南島民族獨特的命名習慣,常常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漢人感到困惑。然而,命名規則正是族群文化的重要表現,尊重、了解原住民各族命名規則,已是原漢共存共榮的一堂重要功課。

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副研究員、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王嵩山,在〈請問貴姓〉一文中指出,蘭嶼達悟族命名規則是「親從子名」。以作家夏曼.藍波安為例,結婚生子前名字是施努來;生了第一個小孩藍波安後改名為夏曼.藍波安,也就是「藍波安之父」的意思;等到藍波安生子,夏曼又將改名為夏本(「某人的祖父」之意)。達悟族人一輩子改名兩、三次是稀鬆平常的事。

王嵩山並表示,泰雅人的命名規則是「親子聯名」。以作家瓦歷斯.諾幹為例,瓦歷斯是自己的名字,諾幹則是爸爸的名字。瓦歷斯.諾幹之子命名為威暑.瓦歷斯和威海.瓦歷斯,諾幹、瓦歷斯、威暑(威海)一脈相承,同樣沒有漢人習以為常的「姓氏」。

他還強調,平權社會命名原則所隱涵的個體性顯而易見,階層化社會的名字則突顯集體性的意涵。例如阿里山鄒族的名字,不論男女都只有約十個左右,循環使用。排灣族則是將家屋給予獨特的名稱,不論貴族或平民都有各自的家名,例如作家利格拉樂.阿女烏,利格拉樂是家名,不是姓氏,而兩個分別住在不同家屋的兄弟,自然擁有不同的家名。

以上只是原住民族複雜命名規則的例證,原住民母語姓名之所以能夠彰顯族群與文化認同,由此可見一斑。




正名遭刁難 馬躍.比吼不退縮

正名遭刁難 馬躍.比吼不退縮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專訪】


我的戰鬥 我的堅持「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圖)拍攝《請問貴姓》系列短片,希望所有原住民都能使用自己的母語姓名。(本報資料照片)

十年前以《請問貴姓》等紀錄片掀起「正名」熱潮的導演馬躍.比吼,七月初前往監理單位,希望在駕照上也加註原住民姓名,沒想到仍遭到各種方式「刁難」。眼看社會環境在十年後仍未見友善,讓他不禁感嘆:「原住民申請正名之路,心臟、意志力都要夠堅強才行!」

二○○二年,馬躍.比吼在公視推出《請問貴姓》、《一直變大又變小的名字》、《不願與妳同姓-當羅密歐遇上茱麗葉》、《道島哇徠-百家姓外的大姓》等四支紀錄片,呈現原住民各族的姓名文化,也引發各界的廣泛討論。

「我自己就碰到兩個笑話,有一次台中市某單位找了十位導演參加活動,介紹到我時卻變成『歡迎馬躍導演』、『歡迎比吼導演』兩個人,結果就變成十一個導演了;另一次則是我得到某個獎項,結果同樣收到馬躍、比吼各一個獎盃。現在雖然當成笑話,但當時實在笑不出來。」這是馬躍的親身體驗,也是他一直為原住民正名運動奮鬥不懈的動力。

交通部宣布,今年起可在駕照上加註原住民姓名,馬躍日前到監理單位辦理,卻碰上承辦人員一連串「這裡沒有人會原住民母語」、「主任不在無法決定」等推拖之詞,讓他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駕照正名。

「從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改至今,社會環境並沒有變得更友善,原住民還是得一項一項辦理身分證、健保卡、護照等正名,從來就沒有單一窗口、取消規費等友善措施;甚至還有原住民老師正名後遭到家長抗議,強調自己的孩子不願意給原住民教。」馬躍.比吼無奈表示,「因為社會環境不夠友善,連立委等公眾人物也不敢用原住民姓名,甚至仍有原住民正名後又回復漢名,顯示正名運動仍須努力。」

戰鬥力旺盛的馬躍.比吼強調,他正持續推動地名認同,希望包括橋梁等能夠出現更多與原住民相關的名稱;九月起他也將在臉書發起新一波原住民正名運動,鼓勵大家在網路上使用母語姓名,慢慢再擴及身分證、駕照等正名,希望用更多元的方式落實族群認同


時光膠囊-漫漫正名路 1995年初見曙光
2011-07-17 中國時報 【(整理/何榮幸)】

根據文獻,台灣平埔族大約於清朝雍正年間開始使用漢姓;日治時期,原住民姓名開始文字化,到了一九四四年(昭和十八年),原住民被迫全面改為日本姓名;台灣光復後,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下令原住民全部改回漢名;其後經過漫長的「還我姓名」原住民自覺運動抗爭,一九九五年立法院終於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可使用傳統姓名。

但因復名過程非常麻煩,加上傳統觀念難以鬆綁,二○○二年時統計,只有五九五位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其中更有卅二人又申請回復漢名。時至今日,

已有二萬六千多位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正名」人數大幅成長,讓正名運動人士感到相當欣慰。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來杯消波塊咖啡

可以不要亂亂醜醜的消波塊嗎?






Pisilian的早餐

Fusay說『財團你在有錢,也買不走我們對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