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專訪】
我的戰鬥 我的堅持「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圖)拍攝《請問貴姓》系列短片,希望所有原住民都能使用自己的母語姓名。(本報資料照片)
十年前以《請問貴姓》等紀錄片掀起「正名」熱潮的導演馬躍.比吼,七月初前往監理單位,希望在駕照上也加註原住民姓名,沒想到仍遭到各種方式「刁難」。眼看社會環境在十年後仍未見友善,讓他不禁感嘆:「原住民申請正名之路,心臟、意志力都要夠堅強才行!」
二○○二年,馬躍.比吼在公視推出《請問貴姓》、《一直變大又變小的名字》、《不願與妳同姓-當羅密歐遇上茱麗葉》、《道島哇徠-百家姓外的大姓》等四支紀錄片,呈現原住民各族的姓名文化,也引發各界的廣泛討論。
「我自己就碰到兩個笑話,有一次台中市某單位找了十位導演參加活動,介紹到我時卻變成『歡迎馬躍導演』、『歡迎比吼導演』兩個人,結果就變成十一個導演了;另一次則是我得到某個獎項,結果同樣收到馬躍、比吼各一個獎盃。現在雖然當成笑話,但當時實在笑不出來。」這是馬躍的親身體驗,也是他一直為原住民正名運動奮鬥不懈的動力。
交通部宣布,今年起可在駕照上加註原住民姓名,馬躍日前到監理單位辦理,卻碰上承辦人員一連串「這裡沒有人會原住民母語」、「主任不在無法決定」等推拖之詞,讓他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駕照正名。
「從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改至今,社會環境並沒有變得更友善,原住民還是得一項一項辦理身分證、健保卡、護照等正名,從來就沒有單一窗口、取消規費等友善措施;甚至還有原住民老師正名後遭到家長抗議,強調自己的孩子不願意給原住民教。」馬躍.比吼無奈表示,「因為社會環境不夠友善,連立委等公眾人物也不敢用原住民姓名,甚至仍有原住民正名後又回復漢名,顯示正名運動仍須努力。」
戰鬥力旺盛的馬躍.比吼強調,他正持續推動地名認同,希望包括橋梁等能夠出現更多與原住民相關的名稱;九月起他也將在臉書發起新一波原住民正名運動,鼓勵大家在網路上使用母語姓名,慢慢再擴及身分證、駕照等正名,希望用更多元的方式落實族群認同
時光膠囊-漫漫正名路 1995年初見曙光
2011-07-17 中國時報 【(整理/何榮幸)】
根據文獻,台灣平埔族大約於清朝雍正年間開始使用漢姓;日治時期,原住民姓名開始文字化,到了一九四四年(昭和十八年),原住民被迫全面改為日本姓名;台灣光復後,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下令原住民全部改回漢名;其後經過漫長的「還我姓名」原住民自覺運動抗爭,一九九五年立法院終於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可使用傳統姓名。
但因復名過程非常麻煩,加上傳統觀念難以鬆綁,二○○二年時統計,只有五九五位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其中更有卅二人又申請回復漢名。時至今日,
已有二萬六千多位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正名」人數大幅成長,讓正名運動人士感到相當欣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