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警死番仔 海基會綁仔 總統府黃參議咆哮等 一連串族群歧視的事件 在中華民國用力慶祝建國百年時 接續上演。 我慶祝百年的方式是 要到各地演講100場 翻轉原住民刻板印象。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尋回祖靈的力量 母語姓名的消失與重生
張貼者:
Mayaw Biho
尋回祖靈的力量 母語姓名的消失與重生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專訪】
▲陳鏞基(左)穿上繡有母語姓名的球衣出賽,戰鬥力更強。(本報資料照片/黃國書攝)
我的名字 我的驕傲 ▲陳鏞基展示繡著原住民名字「Ma Yaw Ciru」的球衣。(謝明祚攝)
「因為使用阿美族母語名字出賽,我才終於知道,原來我的名字馬耀.吉洛(Ma Yaw Ciru)的意思是『幫助者』。」頂著旅美職棒球星光環,以選秀狀元身分投入中華職棒的陳鏞基,今年不但在球場上重新獲得掌聲,更重要的是,他還找到了自己的族群認同。穿上繡著母語名字的球衣出賽,陳鏞基感覺到祖靈力量的加持,並希望藉此帶動原住民球員「正名」風氣。
棒球迷對於陳鏞基可說是如數家珍,一九八三年次、在台東成長的他,二○○四年與美國職棒西雅圖水手隊簽約,一度成為繼陳金鋒後的大聯盟登錄台灣野手第二人,並在各項國際賽事與胡金龍組成中華隊史上最強的二壘、游擊防區「金鏞連線」。可惜其後飽受傷病困擾,陳鏞基遂於去年返台為統一獅隊效力。
走進台南棒球場統一獅隊訓練區,上半季協助獅隊封王過程中受傷的陳鏞基,正積極為下半季復出做準備。一談起自己的「正名」過程,他的眼神彷彿立即亮了起來。
就地取材 漢文名很即興
「我出生時,擔任長老教會牧師的爸爸正好到韓國參加會議,當時會議演講者的名字是趙鏞基,爸爸就乾脆替我取了陳鏞基這個漢文名字。」也就是說,陳鏞基的漢文名字是爸爸「就地取材」的結果,本身並不具有特殊意義。
而在阿美族部落裡,他的名字是馬耀.吉洛。走出部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時,隊友、對手只知道陳鏞基這個名字;回到部落,參加聚會及拜見長輩時,大家都知道馬耀.吉洛。然而,隨著他的球技不斷成長、遠離部落的日子愈來愈多,馬耀.吉洛這個名字也離他愈來愈遠。
「我還在美國職棒拚戰時,有一天爸爸跟我說,如果有機會回台灣打球,他希望我能夠用原住民母語姓名出賽。」把父親叮嚀放在心中的陳鏞基,四年前利用回台機會,首度前往戶政機關,在身分證上加註「馬耀.吉洛」,從此這個名字不再只於部落內使用,而是身分證上與「陳鏞基」並列的官方承認正式姓名。
正名出賽 陳鏞基打頭陣
等到去年陳鏞基真的返國打球,他立即向統一獅球團提出申請,希望向中華職棒聯盟登錄母語姓名,球衣繡上Ma Yaw Ciru出賽。在球團樂觀其成下,陳鏞基成為中華職棒有史以來第一位以原住民母語姓名登錄註冊的球員。
不過,陳鏞基的球衣並沒有全部換為母語名字。「球團擔心球迷不知道馬耀.吉洛是誰,所以建議我一步步來,先從客場出賽開始。」於是,眼尖的球迷逐漸發現,統一獅客場出征時,先發游擊手的背上總是出現明顯的Ma Yaw Ciru字樣,但回到台南主場,球衣名字就又換回了陳鏞基。
祖靈保佑 場上更有拚勁
穿上Ma Yaw Ciru球衣出賽的感覺是什麼?陳鏞基很肯定回答:「一開始感到有祖靈保佑,覺得穿這件球衣比賽就要全力奮鬥,拿出最好成績。」事實上,馬耀.吉洛的確打出了自己的身價,在他加盟之後,統一獅的人氣、戰績都同步成長,不但票房亮麗,更已勇奪上半季冠軍,馬耀.吉洛也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
兩個多月之後,陳鏞基更發現,他跟馬耀.吉洛這個名字已自然結為一體了,「新鮮感逐漸消失後,我反而覺得穿母語姓名球衣出賽是很自然的事,不必再特別強調;而且,也有球迷直接叫我馬耀了,表示球迷已經開始接受我的母語名字,我覺得很高興。」
更重要的是,陳鏞基終於知道母語名字的意義了。「以前不知道名字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吉洛是父姓,二月向聯盟註冊時職棒記者問我,我也答不出來;現在我知道馬耀是『幫助者』的意思,我很喜歡這個名字。」
認同族群 林智勝也更名
從這個名字出發,馬耀.吉洛希望幫助更多原住民球員找回族群認同與自信。他的好友、有「大師兄」之稱的桃猿隊球星林智勝也已註冊乃耀.阿給(乃耀是外公之名,阿給則有疼惜之意,這個名字意在尊敬把林智勝帶大的外公),兩人成為中華職棒唯二以母語名字登錄的球員。「接下來,我希望多幫助花東地區原住民球員建立自信,希望從中華職棒到花東地區,能有更多原住民球員加入我們的行列。」
在中華職棒站穩腳步後,陳鏞基也期待,「等到一年過後,球迷已經慢慢習慣我的母語名字,希望從明年球季開始,我在主場出賽也能穿上Ma Yaw Ciru球衣,讓球迷更加認同我的母語名字。」
從臉書上球迷已經成立「馬耀.吉洛(陳鏞基)粉絲團」,把母語名字放在漢名之前看來,馬耀.吉洛在獅隊主場台南球場威的日子,應該很快就會到來!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專訪】
▲陳鏞基(左)穿上繡有母語姓名的球衣出賽,戰鬥力更強。(本報資料照片/黃國書攝)
我的名字 我的驕傲 ▲陳鏞基展示繡著原住民名字「Ma Yaw Ciru」的球衣。(謝明祚攝)
「因為使用阿美族母語名字出賽,我才終於知道,原來我的名字馬耀.吉洛(Ma Yaw Ciru)的意思是『幫助者』。」頂著旅美職棒球星光環,以選秀狀元身分投入中華職棒的陳鏞基,今年不但在球場上重新獲得掌聲,更重要的是,他還找到了自己的族群認同。穿上繡著母語名字的球衣出賽,陳鏞基感覺到祖靈力量的加持,並希望藉此帶動原住民球員「正名」風氣。
棒球迷對於陳鏞基可說是如數家珍,一九八三年次、在台東成長的他,二○○四年與美國職棒西雅圖水手隊簽約,一度成為繼陳金鋒後的大聯盟登錄台灣野手第二人,並在各項國際賽事與胡金龍組成中華隊史上最強的二壘、游擊防區「金鏞連線」。可惜其後飽受傷病困擾,陳鏞基遂於去年返台為統一獅隊效力。
走進台南棒球場統一獅隊訓練區,上半季協助獅隊封王過程中受傷的陳鏞基,正積極為下半季復出做準備。一談起自己的「正名」過程,他的眼神彷彿立即亮了起來。
就地取材 漢文名很即興
「我出生時,擔任長老教會牧師的爸爸正好到韓國參加會議,當時會議演講者的名字是趙鏞基,爸爸就乾脆替我取了陳鏞基這個漢文名字。」也就是說,陳鏞基的漢文名字是爸爸「就地取材」的結果,本身並不具有特殊意義。
而在阿美族部落裡,他的名字是馬耀.吉洛。走出部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時,隊友、對手只知道陳鏞基這個名字;回到部落,參加聚會及拜見長輩時,大家都知道馬耀.吉洛。然而,隨著他的球技不斷成長、遠離部落的日子愈來愈多,馬耀.吉洛這個名字也離他愈來愈遠。
「我還在美國職棒拚戰時,有一天爸爸跟我說,如果有機會回台灣打球,他希望我能夠用原住民母語姓名出賽。」把父親叮嚀放在心中的陳鏞基,四年前利用回台機會,首度前往戶政機關,在身分證上加註「馬耀.吉洛」,從此這個名字不再只於部落內使用,而是身分證上與「陳鏞基」並列的官方承認正式姓名。
正名出賽 陳鏞基打頭陣
等到去年陳鏞基真的返國打球,他立即向統一獅球團提出申請,希望向中華職棒聯盟登錄母語姓名,球衣繡上Ma Yaw Ciru出賽。在球團樂觀其成下,陳鏞基成為中華職棒有史以來第一位以原住民母語姓名登錄註冊的球員。
不過,陳鏞基的球衣並沒有全部換為母語名字。「球團擔心球迷不知道馬耀.吉洛是誰,所以建議我一步步來,先從客場出賽開始。」於是,眼尖的球迷逐漸發現,統一獅客場出征時,先發游擊手的背上總是出現明顯的Ma Yaw Ciru字樣,但回到台南主場,球衣名字就又換回了陳鏞基。
祖靈保佑 場上更有拚勁
穿上Ma Yaw Ciru球衣出賽的感覺是什麼?陳鏞基很肯定回答:「一開始感到有祖靈保佑,覺得穿這件球衣比賽就要全力奮鬥,拿出最好成績。」事實上,馬耀.吉洛的確打出了自己的身價,在他加盟之後,統一獅的人氣、戰績都同步成長,不但票房亮麗,更已勇奪上半季冠軍,馬耀.吉洛也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
兩個多月之後,陳鏞基更發現,他跟馬耀.吉洛這個名字已自然結為一體了,「新鮮感逐漸消失後,我反而覺得穿母語姓名球衣出賽是很自然的事,不必再特別強調;而且,也有球迷直接叫我馬耀了,表示球迷已經開始接受我的母語名字,我覺得很高興。」
更重要的是,陳鏞基終於知道母語名字的意義了。「以前不知道名字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吉洛是父姓,二月向聯盟註冊時職棒記者問我,我也答不出來;現在我知道馬耀是『幫助者』的意思,我很喜歡這個名字。」
認同族群 林智勝也更名
從這個名字出發,馬耀.吉洛希望幫助更多原住民球員找回族群認同與自信。他的好友、有「大師兄」之稱的桃猿隊球星林智勝也已註冊乃耀.阿給(乃耀是外公之名,阿給則有疼惜之意,這個名字意在尊敬把林智勝帶大的外公),兩人成為中華職棒唯二以母語名字登錄的球員。「接下來,我希望多幫助花東地區原住民球員建立自信,希望從中華職棒到花東地區,能有更多原住民球員加入我們的行列。」
在中華職棒站穩腳步後,陳鏞基也期待,「等到一年過後,球迷已經慢慢習慣我的母語名字,希望從明年球季開始,我在主場出賽也能穿上Ma Yaw Ciru球衣,讓球迷更加認同我的母語名字。」
從臉書上球迷已經成立「馬耀.吉洛(陳鏞基)粉絲團」,把母語名字放在漢名之前看來,馬耀.吉洛在獅隊主場台南球場威的日子,應該很快就會到來!
族群文化 在命名規則留下印記
張貼者:
Mayaw Biho
族群文化 在命名規則留下印記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台北報導】
▲要求「正名」的原住民大專生,於1992年持布條在台大校園遊行。(本報資料照片)
我的族群我的夢想 ▲行政院於2007年1月17日核定撒奇萊雅族成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族人歡喜握拳慶祝。(本報資料照片/陳怡誠攝)
南島民族獨特的命名習慣,常常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漢人感到困惑。然而,命名規則正是族群文化的重要表現,尊重、了解原住民各族命名規則,已是原漢共存共榮的一堂重要功課。
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副研究員、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王嵩山,在〈請問貴姓〉一文中指出,蘭嶼達悟族命名規則是「親從子名」。以作家夏曼.藍波安為例,結婚生子前名字是施努來;生了第一個小孩藍波安後改名為夏曼.藍波安,也就是「藍波安之父」的意思;等到藍波安生子,夏曼又將改名為夏本(「某人的祖父」之意)。達悟族人一輩子改名兩、三次是稀鬆平常的事。
王嵩山並表示,泰雅人的命名規則是「親子聯名」。以作家瓦歷斯.諾幹為例,瓦歷斯是自己的名字,諾幹則是爸爸的名字。瓦歷斯.諾幹之子命名為威暑.瓦歷斯和威海.瓦歷斯,諾幹、瓦歷斯、威暑(威海)一脈相承,同樣沒有漢人習以為常的「姓氏」。
他還強調,平權社會命名原則所隱涵的個體性顯而易見,階層化社會的名字則突顯集體性的意涵。例如阿里山鄒族的名字,不論男女都只有約十個左右,循環使用。排灣族則是將家屋給予獨特的名稱,不論貴族或平民都有各自的家名,例如作家利格拉樂.阿女烏,利格拉樂是家名,不是姓氏,而兩個分別住在不同家屋的兄弟,自然擁有不同的家名。
以上只是原住民族複雜命名規則的例證,原住民母語姓名之所以能夠彰顯族群與文化認同,由此可見一斑。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台北報導】
▲要求「正名」的原住民大專生,於1992年持布條在台大校園遊行。(本報資料照片)
我的族群我的夢想 ▲行政院於2007年1月17日核定撒奇萊雅族成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族人歡喜握拳慶祝。(本報資料照片/陳怡誠攝)
南島民族獨特的命名習慣,常常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漢人感到困惑。然而,命名規則正是族群文化的重要表現,尊重、了解原住民各族命名規則,已是原漢共存共榮的一堂重要功課。
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副研究員、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王嵩山,在〈請問貴姓〉一文中指出,蘭嶼達悟族命名規則是「親從子名」。以作家夏曼.藍波安為例,結婚生子前名字是施努來;生了第一個小孩藍波安後改名為夏曼.藍波安,也就是「藍波安之父」的意思;等到藍波安生子,夏曼又將改名為夏本(「某人的祖父」之意)。達悟族人一輩子改名兩、三次是稀鬆平常的事。
王嵩山並表示,泰雅人的命名規則是「親子聯名」。以作家瓦歷斯.諾幹為例,瓦歷斯是自己的名字,諾幹則是爸爸的名字。瓦歷斯.諾幹之子命名為威暑.瓦歷斯和威海.瓦歷斯,諾幹、瓦歷斯、威暑(威海)一脈相承,同樣沒有漢人習以為常的「姓氏」。
他還強調,平權社會命名原則所隱涵的個體性顯而易見,階層化社會的名字則突顯集體性的意涵。例如阿里山鄒族的名字,不論男女都只有約十個左右,循環使用。排灣族則是將家屋給予獨特的名稱,不論貴族或平民都有各自的家名,例如作家利格拉樂.阿女烏,利格拉樂是家名,不是姓氏,而兩個分別住在不同家屋的兄弟,自然擁有不同的家名。
以上只是原住民族複雜命名規則的例證,原住民母語姓名之所以能夠彰顯族群與文化認同,由此可見一斑。
正名遭刁難 馬躍.比吼不退縮
張貼者:
Mayaw Biho
正名遭刁難 馬躍.比吼不退縮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專訪】
我的戰鬥 我的堅持「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圖)拍攝《請問貴姓》系列短片,希望所有原住民都能使用自己的母語姓名。(本報資料照片)
十年前以《請問貴姓》等紀錄片掀起「正名」熱潮的導演馬躍.比吼,七月初前往監理單位,希望在駕照上也加註原住民姓名,沒想到仍遭到各種方式「刁難」。眼看社會環境在十年後仍未見友善,讓他不禁感嘆:「原住民申請正名之路,心臟、意志力都要夠堅強才行!」
二○○二年,馬躍.比吼在公視推出《請問貴姓》、《一直變大又變小的名字》、《不願與妳同姓-當羅密歐遇上茱麗葉》、《道島哇徠-百家姓外的大姓》等四支紀錄片,呈現原住民各族的姓名文化,也引發各界的廣泛討論。
「我自己就碰到兩個笑話,有一次台中市某單位找了十位導演參加活動,介紹到我時卻變成『歡迎馬躍導演』、『歡迎比吼導演』兩個人,結果就變成十一個導演了;另一次則是我得到某個獎項,結果同樣收到馬躍、比吼各一個獎盃。現在雖然當成笑話,但當時實在笑不出來。」這是馬躍的親身體驗,也是他一直為原住民正名運動奮鬥不懈的動力。
交通部宣布,今年起可在駕照上加註原住民姓名,馬躍日前到監理單位辦理,卻碰上承辦人員一連串「這裡沒有人會原住民母語」、「主任不在無法決定」等推拖之詞,讓他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駕照正名。
「從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改至今,社會環境並沒有變得更友善,原住民還是得一項一項辦理身分證、健保卡、護照等正名,從來就沒有單一窗口、取消規費等友善措施;甚至還有原住民老師正名後遭到家長抗議,強調自己的孩子不願意給原住民教。」馬躍.比吼無奈表示,「因為社會環境不夠友善,連立委等公眾人物也不敢用原住民姓名,甚至仍有原住民正名後又回復漢名,顯示正名運動仍須努力。」
戰鬥力旺盛的馬躍.比吼強調,他正持續推動地名認同,希望包括橋梁等能夠出現更多與原住民相關的名稱;九月起他也將在臉書發起新一波原住民正名運動,鼓勵大家在網路上使用母語姓名,慢慢再擴及身分證、駕照等正名,希望用更多元的方式落實族群認同
時光膠囊-漫漫正名路 1995年初見曙光
2011-07-17 中國時報 【(整理/何榮幸)】
根據文獻,台灣平埔族大約於清朝雍正年間開始使用漢姓;日治時期,原住民姓名開始文字化,到了一九四四年(昭和十八年),原住民被迫全面改為日本姓名;台灣光復後,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下令原住民全部改回漢名;其後經過漫長的「還我姓名」原住民自覺運動抗爭,一九九五年立法院終於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可使用傳統姓名。
但因復名過程非常麻煩,加上傳統觀念難以鬆綁,二○○二年時統計,只有五九五位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其中更有卅二人又申請回復漢名。時至今日,
已有二萬六千多位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正名」人數大幅成長,讓正名運動人士感到相當欣慰。
2011-07-17 中國時報 【何榮幸/專訪】
我的戰鬥 我的堅持「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圖)拍攝《請問貴姓》系列短片,希望所有原住民都能使用自己的母語姓名。(本報資料照片)
十年前以《請問貴姓》等紀錄片掀起「正名」熱潮的導演馬躍.比吼,七月初前往監理單位,希望在駕照上也加註原住民姓名,沒想到仍遭到各種方式「刁難」。眼看社會環境在十年後仍未見友善,讓他不禁感嘆:「原住民申請正名之路,心臟、意志力都要夠堅強才行!」
二○○二年,馬躍.比吼在公視推出《請問貴姓》、《一直變大又變小的名字》、《不願與妳同姓-當羅密歐遇上茱麗葉》、《道島哇徠-百家姓外的大姓》等四支紀錄片,呈現原住民各族的姓名文化,也引發各界的廣泛討論。
「我自己就碰到兩個笑話,有一次台中市某單位找了十位導演參加活動,介紹到我時卻變成『歡迎馬躍導演』、『歡迎比吼導演』兩個人,結果就變成十一個導演了;另一次則是我得到某個獎項,結果同樣收到馬躍、比吼各一個獎盃。現在雖然當成笑話,但當時實在笑不出來。」這是馬躍的親身體驗,也是他一直為原住民正名運動奮鬥不懈的動力。
交通部宣布,今年起可在駕照上加註原住民姓名,馬躍日前到監理單位辦理,卻碰上承辦人員一連串「這裡沒有人會原住民母語」、「主任不在無法決定」等推拖之詞,讓他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駕照正名。
「從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改至今,社會環境並沒有變得更友善,原住民還是得一項一項辦理身分證、健保卡、護照等正名,從來就沒有單一窗口、取消規費等友善措施;甚至還有原住民老師正名後遭到家長抗議,強調自己的孩子不願意給原住民教。」馬躍.比吼無奈表示,「因為社會環境不夠友善,連立委等公眾人物也不敢用原住民姓名,甚至仍有原住民正名後又回復漢名,顯示正名運動仍須努力。」
戰鬥力旺盛的馬躍.比吼強調,他正持續推動地名認同,希望包括橋梁等能夠出現更多與原住民相關的名稱;九月起他也將在臉書發起新一波原住民正名運動,鼓勵大家在網路上使用母語姓名,慢慢再擴及身分證、駕照等正名,希望用更多元的方式落實族群認同
時光膠囊-漫漫正名路 1995年初見曙光
2011-07-17 中國時報 【(整理/何榮幸)】
根據文獻,台灣平埔族大約於清朝雍正年間開始使用漢姓;日治時期,原住民姓名開始文字化,到了一九四四年(昭和十八年),原住民被迫全面改為日本姓名;台灣光復後,一九四六年國民政府下令原住民全部改回漢名;其後經過漫長的「還我姓名」原住民自覺運動抗爭,一九九五年立法院終於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原住民可使用傳統姓名。
但因復名過程非常麻煩,加上傳統觀念難以鬆綁,二○○二年時統計,只有五九五位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其中更有卅二人又申請回復漢名。時至今日,
已有二萬六千多位原住民申請回復傳統姓名,「正名」人數大幅成長,讓正名運動人士感到相當欣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