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強迫正名」一個野蠻的族別登記

2004/2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去年底幾次隨朋友到戶政機關辦理回復原住民傳統姓名,很失望地發現戶政人員對於相關手續都不太清楚,常要跑兩三趟才能辦完。奇怪的是,各地戶政人員都很主動想幫我們登記族別。無奈我的朋友對於中華民國規定的那些族別都很不滿意,對於被迫登記更是生氣。一個朋友Panay向戶政人員抗議說:「我是Pangcah,不是Amis,我不要登記成阿美族。」辦事人員竟然回答:「這是原民會規定的,如果不登記族別,其他的手續都不能辦。」Panay說:「但我是Pangcah!」辦事人員說:「那是你們的事,你自己想辦法,反正你只要不登記,我就不能幫你辦。」隔壁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因為當時政府還不承認太魯閣族,他很不情願地把自己登記成泰雅族,否則其他的手續都不用辦了。

二月初看到高雄市政府的網站上寫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為強化原住民族群認同,方便進行人口普查,刻正要求各縣市原住民行政單位積極辦理族別登記作業‥‥原住民同胞申請政府相關補助事先必須辦理族別登記,否則不予受理。」才知道這真的是原民會的命令。

也許在一般人看來,登記族別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對原住民來說,登記族別不但有問題,而且還很嚴重。台灣原住民本來是以部落為單位的社會,目前的族別和族名多是日本學者的分類結果,不是族人自己的認同,如果要把所有的原住民硬塞進現有的十二族裡面,勢必有很多人會被迫安上自己難以認同的族名。以我本身所屬的族群為例,住在花蓮的我們自稱Pangcah,為什麼要叫「阿美族」?以蘭嶼自稱Tao的族群為例,為什麼要稱他們為「雅美族」?高雄的Kanakanavu和Sa'alua和阿里山的鄒族語言不通,起源傳說也相異,為什麼要被稱為「鄒族」?以「魯凱族」和「卑南族」為例,這兩個族名原本都只是其中單一部落的自稱,用來通稱整個族群恰當嗎?少數的西拉雅族人擁有中華民國原住民身份,他們應該登記成哪一族?更多的凱達格蘭族人、巴宰族人、道卡斯族人、馬卡道族人連中華民國的原住民身份都沒有,請問他們要去哪裡登記?

1998年「曹族」成功改名為「鄒族」,2001年「邵族」從鄒族中獨立出來,2002年「噶瑪蘭族」成為原住民第十一族,2004「太魯閣族」從泰雅族分出,日前也傳出「賽德克族」醞釀獨立的消息。對於長年以來被錯誤分類、任意命名的台灣原住民族群來說,可以決定自己的認同、選擇自己的族名當然可喜可賀,但也突顯出許多原住民對於這套外來的分類和命名系統的不滿。

仔細看看登記族別後的戶籍謄本,除了增加族名外,原本「山地/平地原住民」的標示並沒有拿掉,仍是延續清朝將台灣原住民分為「生番/熟番」;日本人將我們分為「高砂族/平埔族」;中華民國又改成「山地山胞/平地山胞」的粗暴分類。這些都是統治者為了標示我們有多「番」,標示我們是否已成為馴良百姓所做的分類,即使美化成為「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仍然是沾滿污名的印記。為什麼在族別登記之後,這樣的錯誤印記卻沒有拿掉?

既然現有的原住民族名和分類頗有爭議,行政院原民會目前應該做的是幫助族人找回自己能夠認同的族名,而不是用強迫的手法,要求族人在現有的十二族當中選擇一族,甚至用「不准辦任何手續」、「不准申請任何補助」來威脅原住民,而不考慮族人到底認不認同這個族名。如果原民會不願更主動、更細緻且尊重族群意願來做族群識別,而仍舊要以這種方式辦理,也請在『族別登記』之外,另外加一條「申請補助事先必須辦理『回復傳統姓名』,否則不予受理」的規定,或許更能達到原民會所宣稱「強化原住民族群認同」的功效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