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誰的公共? 誰的專業?

2006.10 媒體觀察電子報

八月初的原民台台長遴選,公廣集團從候選人中圈選了唯一非原住民的候選人,在原住民社群連續兩個月極力反對之下,直到十月初的立法院公聽會中,公視董事長仍不大理會原住民的抗議,堅持原定的人選。

對照三月底公視因深夜轉播演唱會出現羅大佑唱批評李登輝及陳水扁的歌,台聯立委在第三天公開抗議,公視立刻在當天道歉的例子,可看出當時的公視與現在的公廣集團,碰到強勢的台聯立委就屈服,遇到弱勢的原住民就不理睬。讓人很難不懷疑號稱以「公共利益」為前提的公廣集團其實是吃軟怕硬。

公廣集團最主要堅持的理由是「專業考量」,但拍過院線片的導演製作的是怎樣的節目呢?獲選為原民台準台長的虞戡平2003年帶領他策劃的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學員為公視製作的節目「部落容顏」,共播出13集半小時的紀錄片。這個節目的分集不是按照各族,而是依照主題:山與海、母親、頭目、農耕、織布‥‥‥,結果十幾個原住民族在每一集裡常出現不到兩分鐘,觀眾根本搞不清自己在看的到底是哪一族。旁白由導演虞戡平自己唸,聽起來像全知全能的造物者在講授關於原住民的種種「知識」(若真是知識還好,但旁白試圖將十幾個族群融為一族來討論,只能推出空泛結論)。無論旁白主題是什麼,搭配的總是各族祭典畫面,於是傳承千年的神聖祭典全成了跑龍套,只剩下華麗影像搭配導演聽來有如神諭的旁白。

這節目呈現的不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原住民,而是被剝奪了主體性和發言權的傀儡。如果一整季紀錄片節目成就的不是對任何一族的理解,而是導演個人扮演造物者的想望,我憂心這樣的人選會經營出怎樣的原民台;如果原民台工作人員都以此為典範,我懷疑原民台會製作出怎樣的節目;如果漢族觀眾都透過這種節目來認識原住民,我擔憂台灣主流社會還要誤會原住民多久。

若對照兩年前公視製作的「風中緋櫻」,其實也無須驚訝。因為公視雖自稱是公共的電視台,事實上就只是漢人的電視台,雖號稱要作原住民歷史大戲,最後仍是把原住民當猴子玩弄。「風中緋櫻」以北京話取代賽德克語對白、主要演員沒有賽德克人、將複雜的多族群矛盾簡化為少女的愛情故事、道具服飾假得讓人難過、對白缺乏賽德克特色並很像當紅鄉土劇加偶像劇。對公視來說,這部荒腔走板的連續劇仍很成功,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要拍給原住民看,而是要拍給人數足以代表「公共利益」的漢族觀眾看,既然漢族觀眾沒發現,這些錯誤也就無所謂;既然這部戲獲金鐘獎三項提名、讓許多漢族觀眾感動流淚,是否扭曲原住民形象、傷害原住民尊嚴就一點也不重要。

在公廣集團「公共利益」包裝下的仍是根深蒂固的漢族中心主義,糟的是「公共」這招牌讓他們失去反省能力。如果公廣集團所謂的「專業」就是製作「部落容顏」和「風中緋櫻」這種從漢人觀點來消費原住民、扭曲原住民的節目,這種「專業」正是原住民要對抗的對象,因為每天在媒體上傷害原住民的正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專業」。

如果建立原住民電視台是要製作原住民觀點的節目來平衡漢人觀點的節目,那麼讓漢族中心主義的公廣集團與台長來主導原民台等於將原民台提前繳械,還奉送數百個原住民菁英供其差遣。筆者相信公廣集團還記得當初懷抱的理想,請學習謙卑,把原民台還給懂得尊重原住民的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